《〈弥勒会见记〉异本对勘研究——¬回鹘文(哈密本)与吐火罗A(焉耆)文本之比较》出版
宁夏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玲博士的《〈弥勒会见记〉异本对勘研究——¬回鹘文(哈密本)与吐火罗A(焉耆)文本之比较》一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弥勒会见记》是一部以弥勒生平事迹为叙事线索的佛教说唱剧本,在目前已知的回鹘文佛教经典中,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维吾尔族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也是由“古印度文”传译而来的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它的发现对重新审视中国戏剧史具有多重研究价值,既为回鹘佛教史、民族文化交流史和语言接触等方面提供了多元线索,又为中亚语文学、历史学、语言学、佛教史等众多领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
全书共分四章,前三章三十三节内容,选取哈密本《弥勒会见记》的前三品与吐火罗文本进行同题异本对勘研究,每节内容均采用吐火罗文转写、汉文译文和回鹘文转写、汉文译文并举的形式,对吐火罗文本和回鹘文本所具有的共同内容进行逐句对勘,内容涉及增删、有无、措辞差异和文学特点等方面。第四章从普通语言学角度切入,关注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弥勒会见记》词汇分析,以“kim”句法功能、回鹘语词汇的语音演变、佛教外来的构成三节为研究重点展开分析。第一节选取回鹘语中的特例“kim”进行分析,以该词在现代突厥语中的词性和意义为切入点,反观其在古突厥语—回鹘语中的句法功能。通过参考《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突厥语大词典》和《金光明经》,摘取“kim”在句中的用法和功能,勾勒其在古突厥语中的历史演变轨迹,探析句法功能的变化缘由。第二节以《弥勒会见记》中部分回鹘语语音变化为视角,分析该文献在东传过程中吐火罗语对回鹘语的语音演变带来的影响。第三节以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前三品中的佛教外来词为研究对象,分为音译外来词和意译外来词两大类,通过分析语言接触视阈下24个典型词汇的意译方式揭示佛教外来词的回鹘语化这一现象。
《〈弥勒会见记〉异本对勘研究——¬回鹘文(哈密本)与吐火罗A(焉耆)文本之比较》一书的出版不仅有益于回鹘语文、突厥语言史和维吾尔语言史的研究,还为回鹘语文、佛教史、语言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贡献了一份详实的基础性文献资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佛教在西域的传播流变史、回鹘佛教的基本特征以及多元宗教文化在西域的融合趋势。该著作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学界相关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