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西夏学科参加“元代夏汉文合璧墓志铭学术研讨会”

来源:历史研究所 2014.05.30

西夏学科参加“元代夏汉文合璧墓志铭学术研讨会”

    2014年4月30日,邯郸学院和大名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在邯郸联合召开了“元代夏汉文合璧墓志铭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讨论,薛正昌与张玉海代表我院西夏学科参会。与会学者围绕墓志内容、特点、学术价值等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2013年9月,河北省大名县陈庄村南出土了一方《宣差大名路达鲁花赤小李钤部公墓志》。墓志采用西夏文与汉文两面书写,西夏文两行11字,顶部为汉文篆书“小李钤部公墓志铭”8字,正文共21行,共500余字。该墓志记述了李毅敏的父亲小李钤部(昔里钤部)的生平事迹及其子孙三代在大名路60余年的任职经历,由其长孙教化撰写。墓志内容为学界深入研究西夏唐兀昔里氏提供了新的西夏文实物材料,对研究元代西夏遗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显示出元代西夏后裔的民族融合、墓葬特点和文化特色,是研究西夏移民问题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对于墓志中的西夏文字,与会学者结合《番汉合时掌中珠》和《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相关史料进行了释读。关于昔李钤部的任职问题,学者结合《昔李钤部神道碑》、《李爱鲁墓志》和《魏国公先世述》等史料,认为其在蒙古攻占沙州后担任沙州断事官,不是蒙古帝国断事官。成吉思汗西征后,昔李钤部出任燕京行省断事官。元定宗即位后,昔李钤部和合答与牙老瓦赤同为燕京行省断事官。元宪宗即位后,昔李钤部再次担任燕京行省断事官。关于西夏书法演变,学者从西夏陵残碑为切入点,认为西夏陵残碑书法先由纵势方折转向圆润宽博,再由趋向斜逸遒婉的特点,指出西夏文碑刻书法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谅祚时期以前;中期为谅祚行汉礼至乾顺后期;此后为晚期。关于西夏文墓志的撰写人问题,学者通过对西夏文墓志铭的撰述人、撰述时间、撰述背景的考证,提出了新的看法。与会学者还分别结合小李钤部墓志,对唐兀昔里氏家族、元代西夏遗民等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西夏灭亡后,西夏遗民的去向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迁徙至川北草原,继续游牧生活;留居西夏本土,与其他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中融入汉族和蒙古族;迁居至安徽、四川、云南、河南、河北等地,与当地各族融为一体,地下考古发掘出土和实物正不断印证着这段历史。